小区投个充电桩,每月就能赚几千?千亿充电桩生意背后的盈利焦虑
新能源汽车销量火爆,充电问题随之而来。
英大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估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电费市场规模约141.3亿元,服务费市场规模高达17亿-34亿元。假设电价不发生巨大变化,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3倍,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10倍,电费+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配套设备,行业发展速度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充电桩市场前景广阔,但也为各种打着“充电桩钱景无限”旗号的生意,提供了滋生土壤。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当前社交平台上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充电桩投资介绍帖,配以《千万别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否则你会……赚》、《我在小区投了个充电桩,每月躺赚几千》类型的标题,动辄获得上千的点赞留言。
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了多名社交平台上发帖者,不同帖子背后却往往指向相同的充电桩运营品牌。一些品牌甚至宣称,“前期不用购买设备的投入,后期不用处理售后的客服,只需要付钱认购项目份额”“年投资回报率超过30%”。
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让投资者蠢蠢欲动。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收入却主要依靠“服务费”,盈利来源单一,回报周期长。
如今的充电桩市场鱼龙混杂,仅依靠“服务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撑不起投资者狂野的想象空间,也让运营商急于寻求更多的变现可能。“钱景无限”的充电桩生意里,钱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
年收益率30%,坐等回报?
充电桩投资名目繁多。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充电桩按充电时间和车载充电机不同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需要借助车载充电机来充电,充电速度较慢;而直流充电桩俗称“快速充电”,功率较大,充电速度更快,一般安装在高速公路充电站。
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充电桩则主要分为“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服务对象面向所有电动汽车车主,例如公共停车场。而专用充电桩多为企业建造,服务对象为客户和内部人员,例如商场停车场。自用充电桩为私人充电桩,安装于私人领域,不对外开放。
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2年1-10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09.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109.0%,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同比上升391.4%。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直流充电桩为71.0万台,仅占全部公共充电桩的约43%。
目前,不少充电桩加盟项目中,投资者参与的主要是公共充电桩、直流/交流充电桩投资项目,充电桩的盈利来源多为“电费+服务费”。但由于电费需要扣除成本,因此盈利重点多集中在服务费上。
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了社交平台上多名充电桩加盟宣传帖的发帖者,给时代周报记者发送资料的都是一个名为“小豹充充”的充电桩运营品牌。天眼查显示,小豹充充品牌运营方“润晟(苏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9日,时间刚满一年。今年10月25日,该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